台灣後有機消費的浮現

本文仍屬初稿階段,僅供「第一屆台灣農學市集研討會」討論使用,未經作者同意,請勿引用。

摘要

近年來,有機產品在台灣已日漸被商品化為一種特殊的商品。然而,消費蓬勃發展的背後卻不見生產端相對應的發展。本文首先討論有機農業在台灣所面臨的發展困境,特別是當「有機新制」法規於 2009 年正式頒佈、實施後,採行有機耕作小農所遭遇的產銷問題。再者,透過「後有機運動」概念的討論,論述有機農業面對「慣行化」批判下的另類出路。最後,本文以農夫市集的發展為例,探討台灣社會後有機消費的浮現。

就概念討論而言。有機農業的發展是生產端對「資本主義式慣行農業」的省思,而後有機運動則是一股來自消費端對「慣行化有機農業」的反省力量,及對重新建立「有機價值」的追求。因此,本文提出以共同負責、共同契機為理念核心的綠色消費,作為促進後有機消費運動得以出現的具體策略。

關鍵字:有機農業、後有機運動、農夫市集、綠色消費

前言

有機農業的出現被視為是農業生產對社會發展省思性的回應。相較於世界其他國家,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一直到民國 75 年(西元 1986 年)才由農委會邀請相關農業學者評估可行性,開啟了發展的濫觴。在民以食為天的傳統觀念裡,農業生產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本就息息相關。然而隨著社會發展的腳步,農產所提供的食物除了滿足溫飽外,也日益被賦予其他的價值。以有機農產品為例,近年來已成為台灣消費市場上一項特殊的「商品」。

本文首先整理農業耕作型態由慣行轉變至有機的典範轉移,並論述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現況。近年來,受到政府立法規範的影響,使得部分從事有機耕作的小農面臨產銷上的困境。最後,本文提出「後有機(post-organic)」的概念,並以近年來台灣農夫市集的發展為例,探討未來台灣有機消費的另類出路及永續發展的可能途徑。

本文內容精闢 全文請 下載詳閱 

回有機專欄